如果之前说前置仓是生鲜零售的未来,那么mini模式近期的爆发,则为这一论断划上了问号。
就发展势头而言,前置仓更快更小,更容易跑马圈地,但缺少线下门店这一重要窗口,导致其拉新难、单价低、体验差等致命痛点,盈利仍是大问题。相比之下,mini模式中和了前置仓投入小,回本快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到店体验优势,更能代表生鲜电商未来。
伴随永辉、盒马mini模式的来势汹汹,近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前置仓巨头也坐不住了,借以扩充品类,降价促销等方式转型,以遏制mini模式的发展势头。
穷则思,思则变,现阶段的前置仓模式的确在模式上被mini掐住了喉咙,到了不得不变的阶段。但不是每次改变则都迎来坦途,被动、效仿式的转型可能死得更快。
生死考验前的最后转型
尽管前置仓模式火热已久,但盈利问题仍是其难以逾越的生死劫,靠资本输血的好日子快到头了,面对mini的竞争,到了“生死”考验阶段的前置仓也开始被动转型。
梳理近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的种种动作,不难发现,他们都在其原有模式上做了调整:
1、每日优鲜的升级2.0版本,战略是增加sku数量, 从1000多个增至3000个,在原本的冷藏、冷冻、常温区外,增加小红杯咖啡、活鲜等功能区,可以为用户提供现磨咖啡、活鱼活虾等商品,仓均面积从150平米以下增加至300-500平米。
2、叮咚买菜则主打性价比,下调蔬菜、水果、百货、水产等数百种民生产品的价格。不同于一般商家的短期促销活动,此次叮咚买菜全面下调价格,将长期持续有效。
3、美团买菜的策略是试点到站自提,减轻成本。该策略首先在武汉运行,采用“今日下单,次日取货”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在早6点30到晚22点间通过手机APP下单预约食材,在次日早8点到晚20点间按照约定时间前往附近站点自提。
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生鲜电商一惯的以水果为核心品类的限制,重点打造蔬菜+精选商品组合,定位从一日三餐扩展到生活所需。
2、不断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同时延续低客单价、高补贴的打法,继续深耕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
3. 改变配送到家逻辑,生鲜配送的首要逻辑不是快,而是便捷,通过到站自提,减轻成本,保留一定便捷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到家服务的优化。
被动调整难掩模式痛点
不可否认,以上基于前置仓底层逻辑的改造,的确是较之前各自在选品、降损上做了优化,但笔者认为,这些调整多少缺乏新意,有点饮鸩止渴的意味。
首先,每日优鲜用更大的面积经营更多的商品,希望用更多的SKU满足消费者需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改造后的前置仓,成本增加的同时,是否能真正带来与成本增加相匹配的订单量?品种增多后,是否有足够的订单量维持商品的周转? 可看出,品类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运营风险。
其次,因为缺乏线下门店窗口,前置仓的用户粘性固然要靠补贴和低价策略。但生鲜作为高频、高损耗的商品,配送和仓储成本都需要靠高客单价来覆盖,低价战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提高客单价,或提高毛利率,必然是前置仓未来解决盈利问题的必走之路。叮咚买菜继续在低价这条路上狂奔不止,与大趋势背道而驰,可以直接定性为自杀式转型。
最后,美团买菜的到站自提模式,虽然能解决配送成本的问题,但把3公里缩短到1公里真的有意义吗?都到店了,为什么不去店里自己挑自己买,而要在前置仓门口傻呵呵等呢?
目前看来,仓店合一的模式仍是目前生鲜零售市场的最优解,通过改变线下门店的陈列、促清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商品周转和损耗问题。同时,门店的体验,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增加渗透率。
长远来看,前置仓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赛道,仅靠不痛不痒的被动调整是难以做到的,还需要沉淀下来修修内功,在面积、品类、配送范围、起送条件、引流方式这些点上,寻找最优的组合方式。尤其是在经历了线上线下对立、竞争、融合的洗礼之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前置仓的模式优势必须要转化成消费者的体验优势,才能在快速迭代蜕变的生鲜零售市场展现更强生命力。
-----------------------------------
(本文信息仅供参考,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