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弯腰上千次,这位“状元”不简单
状如初生睡莲,色如春树嫩芽,自古就受到不少“吃货”的喜爱。
白居易有诗云:“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元稹也曾感慨:“莼菜银丝嫩”,甚至还有西晋名士张翰,因想念家乡的莼菜,辞官回家。
莼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滑。
枝叶间独有一种透明胶质,入口溜滑,清甜柔润。开水一沏,点上细盐和香油,已是滑嫩爽口;若搭配鸡丝、鱼圆、豆腐,一碗就盛下了一个夏天的鲜。
南方这个时节的饭桌上,提起应季家常菜,一定少不了一碗碧莹莹的莼菜羹。
她每天最多的动作就是弯腰,一天要弯腰上千次。20年光景,直起腰时,两个孩子已经上了大学。
孩子争气,陈国闰自己也是镇上的“莼菜采摘状元”。
半辈子和莼菜打交道,她年过四十就被风湿、腰腿痛找上身来。
而她所在的重庆石柱黄水镇万胜坝社区,有5000户莼农,风湿、腰腿痛几乎成为这个特殊群体的标签。
莼菜生长在约50厘米深的水田里,一次只能采一棵,如果一天采摘100斤莼菜,必须要重复弯腰上千次。
所以,每年采摘时节,弯腰就成了日常。
这不止是莼农的习惯,更是他们对生活的期盼。摘一颗莼菜,就多一分收入,不管大家小家,都是靠莼菜养活的。
石柱人工规模种植莼菜始于1991年。与其说是“石柱选择了莼菜”,不如说是“莼菜选择了石柱”。
这个挑剔的物种,偏偏爱上了石柱的山水,拯救濒危物种有了新的可能,也让世代居住在此的土家族人找到了谋生的方法。
但遇到莼菜价格低迷的年份,石柱青壮年为了生存,还是会外出打工,多年无人打理的莼菜,水草和虫害越来越多,莼菜田也逐渐撂荒。
单靠老一辈莼农的肩膀,很难扛起守护珍稀物种的担子。
长久以来,莼菜和莼农,在山里艰难地繁衍生息。
抱着让濒危物种莼菜“活下来”的目标,石柱莼菜开始通过新零售,对接全国主流市场。2019年,石柱莼菜的平均收购价就达到5.6元每斤,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陈国闰记得很清楚,她采摘一天的莼菜背到收购站,就换了500多元回来,相当于丈夫在石柱打工三天的工钱。二十年来,陈国闰第一次“做梦都在数钱”。
价格增值的背后,是莼菜产业链的深化和销售市场的扩大。
6月的一天,陈国闰在浙江上班的大儿子打来电话说,在当地的盒马店看到了石柱莼菜,询问是不是家乡的。
许久没见儿子的陈国闰一下红了眼眶。世代的坚守,就这样打破地域隔绝,成了她和儿子间一根特殊的纽带。
近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与石柱县人民政府合作,正式在冷水镇、黄水镇的四个村,成立首个“水上盒马村”。
为缓解疫情对莼菜出口的影响,盒马计划将石柱莼菜卖到全国200多家门店。
通过数字化打通供销两端,莼菜插上了订单农业的翅膀,莼农的抗风险能力也加强了。
与此同时,过去粗放式的莼菜生产也向精细化转变。盒马村的到来让陈国闰发现,要种好莼菜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从盒马村的环境监测仪器中,能看到莼菜田的水质、土质的数据,甚至还能知道今年的雨水多少,这些都是专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干预的依据。
数字化和市场化让改变悄然发生。从脚下这片水田里,莼菜长出了新的生机,莼农种出了新的生活。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