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春做客《焦点访谈》共谈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

0

焦点访谈:深圳市市政府的大门前,有一座孺子牛雕塑不过老百姓喜欢叫它作“拓荒牛”,它代表着埋头苦干、敢闯敢试的冲劲。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大批创业者,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执着精神,为了梦想来到深圳。

徐少春:在深圳当时下了火车,在隧道里有两个箭头,一个指向香港,一个指向深圳。我就感受到一种新鲜的,很洋派的氛围扑面而来,一切都在起袖子加油干那种氛围。

焦点访谈:徐少春是一家国际软件集团的创始人,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是全国知名管理软件公司。当年徐少春独自一人来深圳创业时,完全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这般模样。

1988年,徐少春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税务局,这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徐少春另有自己的人生抱负。

徐少春:那时候我20多岁,内心有一种创业的种子,因为我在会计电脑化领域里头,我是全国最早一批学习的专业人士,我很想开发一个软件帮助千家万户的企业。

焦点访谈:和当时许多中国人一样,徐少春觉得深圳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也许能实现他的梦想。

徐少春:深圳发布了一个关于鼓励民间科技人员创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文件,我看到这个文件,我心里已经下定决心了。

焦点访谈:徐少春辞了工作来到深圳,打算创办一家电脑会计软件公司。

徐少春:到了深圳以后,我发现这就是一片创新的沃土,我就跑到我们深圳人才大市场摆一个摊,在那里亲自招人。人才市场是人来人往,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我发现全国各地的这些年轻人、优秀人才都涌到深圳。

焦点访谈:由于特区鼓励创业的政策,公司顺利成立了。但徐少春却是一穷二白,连做业务最基本的电脑都没有。

徐少春:我找我的老丈人借了5000块钱,我买了很多散件,组装了第一台286电脑,就开始了我的创业。

焦点访谈:那时的深圳被许多人形容为“遍地都是机会,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徐少春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1990年,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开始试行会计改革,外资企业需要由外币记帐变成人民币记帐。徐少春很快推出一款可以转化币种记账的财务软件,赚到了第一桶金。

公司发展走上了正轨,但此时徐少春却遭遇了一大重挫。1995年,市场上出现了一套几乎和他的产品一模一样的软件,这对金蝶公司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徐少春:我当时就非常紧张,所以后来我就找到了专家帮我鉴定,鉴定完了以后我就一纸诉状递到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

焦点访谈: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但深圳已经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城市,率先开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徐少春:那个庭长接到案子以后非常重视,通过专家通过几次开庭,这场官司我就打赢了,所以这也是我们深圳保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一个很成功的实践,帮助我度过了这个难关。

焦点访谈:和特区不断适应新形势,完善各种经济制度一样。对创业者来说,这种突破自我、寻求创新的精神同样重要。徐少春说这也是他成功的法宝。

徐少春:我们总公司在深圳,但是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很多的分公司,但是深圳始终是我最具创新的中心。2014年5月4号,我把我笔记本电脑砸了,我不要笔记本电脑,凭一部手机就可以移动办公。2014年的8月8号,我把我们的客户服务器砸了,你直接上云,所以,我的公司由企业管理用软件向云服务转型,变革是非常大的。

所以,不破不立,只有不断地颠覆自己,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创新,我想这就是深圳。

焦点访谈:在深圳,像徐少春这样的奋斗者还有很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如今这个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书写了一个传奇。无数建设者、创业者在这里扎下根来,拼搏奋斗,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