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财税思维:财会人员如何实现自我增值?
我们先看看如下四个常见工作场景:
场景01
【业务】王会计,上个月我的销售额是多少?
【会计】嗯,我想想,你的业绩还不错。比之前好多了。
【业务】具体说,我的提成可以拿多少?
【会计】具体我还不知道呢,反正比之前肯定好的,你放心吧。
【业务】我想知道具体的数字呢。
【会计】等我回头查看一下。
【业务】……
场景02
【老板】王会计,账上还剩多少钱?
【会计】老板,应该还有很多。
【老板】我打算参加A公司的天使投资,需要3,000万。
【会计】那么多啊。嗯——。
【老板】够吗?下周一使用。
【会计】应该够吧。
【老板】到底够不够,我还等着投资呢?
场景03
【业务】王会计,上个月我的销售额是多少啊?
【会计】我知道的,您的业绩是1,300万,比预算多出5%呢。
【业务】奥,谢谢,那我的提成是多少啊?
【会计】根据公司规定,你的提成是业绩的0.5%,也就是6.5万,恭喜哈。
【业务】谢谢,谢谢!
场景04
【老板】王会计,账上还剩多少钱?
【会计】老板,这个我记得很清楚,是8,700万。
【老板】好的,我打算参加A公司的天使投资,需要3,000万。
【会计】好啊,您已经和对方都谈妥了吗?什么时候拨款?
【老板】嗯,下周一。
【会计】好的,下周一可以顺利转款。
【老板】好,那就下周一搞定,我现在就给A公司老板打电话。
两种财税思维特点
上述四个场景刚好折射出大量桌面研究结论,那就是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会有上述两种思维:语文思维(场景1和2)和数学思维(场景3和4)。语文思维最常见的特点是多使用定性语言,正如前两个场景小故事一样,一般会对业务进行描述,诸如:非常好、很不错、有可能、不好、还行、估计等。
而数学思维则往往用的是定量数据,倾向于对具体达成情况的阐述,诸如:10%、4,500万元、上升45%、净利率为6%、成本降低6%……
财税语文思维弊端
两种思维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看实际的应用场景。具体到财税朋友工作,在平时沟通和汇报的时候,如果过多使用语文思维,问题就会很严重:不利于准确说明公司业务员业绩和提成;不利于公司债权债务的及时清理;不利于公司采购交期的改善;不利于公司库存管控的强化;不利于公司老板及时掌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而数学思维则刚好相反,它能够精准的对业务进行准确说明,能够及时反馈公司各种业务、财务和税务数据,帮助管理层准确做出经营决策。
规避财税语文思维
所以财税朋友们,在实际的工作尤其是对外沟通和汇报中,建议大家尽可能采用数学思维,不要让语文思维伤害了你。
金蝶精斗云,财税朋友数学思维的好工具。资产、库存,资金、利润、采购……分秒获知,满足数学思维对话时获取数据。手机端更是让财税朋友随地查看数据,随时保持数学思维,帮助你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价值倍增。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