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赞!阿里云奔赴工业生产“第一线”
近日,央视记者来到我们的云谷园区,记录下阿里云工程师扎根实体经济、投身生产“第一线”的火热场面,昨日在央视新闻频道、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中国经济正按下“快进键”,我们也争分夺秒,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出谋划策。
在云谷园区,阿里云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团队的数百名工程师面对应接不暇的新需求,正加紧钻研。
“从一月到三月,我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排满了。”阿里云行业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人曾震宇表示,工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急迫,尤其是最近一个月,需求特别旺盛,大家要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疫情三年来,恰恰也是我国数字经济大发展的三年。曾震宇介绍,过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是模糊的,但现在“他们很清楚想做什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都希望基于数据来驱动生产”。
在阿里云行业解决方案团队中,每个工程师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行业、三五家工厂。400多位工程师每天要处理2800多亿条数据,调用3万多次智能算法接口。
研发汽车行业数字孪生工厂的阿里云算法工程师张永月介绍,通过为汽车工厂搭建数字孪生车间、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提升汽车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设备运营成本。
“现在很多工厂的需求都已经起来了,同时要做好几个工厂。”张永月表示,他也发现更多车企正在关注新能力的提升,新技术的融入。
在一汽红旗的繁荣新能源工厂,就落成了这样一个数实融合、数据驱动的工厂。五大车间近2万台设备实时在线,数字孪生实时联动,多项智能应用落地,光是涂装车间的空调能耗优化,一年就能节省几百万的成本。
除了在工位上敲打代码、讨论方案,工程师们还要亲自奔赴工厂一线,去参与数字化的改造。
在安徽芜湖的海螺水泥工厂,阿里云的交付工程师吴伟正在对操控生产线的“大脑”——控制系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
通过将算法和控制系统结合,水泥生产线每几分钟就自动微调一次参数以保持最佳的状态,不仅可以降低24%的人员劳动强度,还提升产品质量,产品标准偏差降低了43%。
“用电量增长”一直是评估工业生产增速的关键指标。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高能耗产品占比减小,整个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曾震宇认为,未来,用电量不再是唯一的指标,物联网平台上的数据采集量、“用云量”和调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接口量,会是更丰富也更全面的维度。
目前,阿里云已覆盖钢铁、水泥、固废、汽车、装备制造、储能等十多个垂直工业领域,服务2万多家工业企业。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