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精读|《养育的选择》:人生不是比赛,无需时刻比较,应关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一天天成长,随之而来的除了开心,也有诸多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市面上的教养书籍虽多,但挑选和阅读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别担心,小火花陪你精读好书~
我们挑选了这本《养育的选择》,和大家一起阅读。它针对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13个问题进行解答。我们从中提取精华的金句和内容,进行拆解,送给每个需要的家长。
01 建立正向的亲子依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宠他怕惯坏,太严格又怕孩子没有安全感。但其实回头想想,宠和安全感,本身就是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什么叫“宠孩子”呢?陈老师提到,我们及时、恰当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并不是宠。恰恰相反,孩子们就是通过我们的及时反馈,去建立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从而建立对社会其他人、事物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而且,及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大脑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的亲子互动下,孩子不仅不太会出现“安全感缺失”,还能给予孩子探索周遭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通常我们就不需要时时刻刻担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可在生活中,我却经常看到“孩子不爱说话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孩子很黏我是不是缺乏安全感”之类的问题。“缺乏安全感”好像成了一个教育“万金油”,孩子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有人试图用这句话去解释。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把所有问题归于一个原因,当然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具体孩子具体分析,结合自家宝贝的特点找问题。
02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父母都疑惑于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达成平衡,因为他们在童年时代从自己父母那里感觉到了规则所带来的束缚、禁止,他们不愿因为规则的建立压制了孩子的天性或束缚了孩子的个性。
实际上,父母们所纠结的“规则”在教育学中并不意味着禁止孩子做什么,不让他们做什么。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规则意味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直白一些解释,就是帮助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让他们爱上熟悉的生活程序,这样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他们建立习惯。
举个例子来说,有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独立的坐在餐椅上吃饭,而有的孩子在家里总要上演“吃饭拉锯战”。这跟一开始的规则建立有关,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跟孩子建立“吃饭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的规则,等孩子自己形成了不良好的习惯,再去制定规则的时候,此时,规则就意味着禁止,从而引起反抗。
我们总会习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却忽略了规则的养成是需要符合儿童天性的。比如,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保护宝宝自身的安全,以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也就是通过设立规则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
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宝宝会爬以后,到处自主地探索是他们的天性,大人应当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例如包好桌角、将电源插座盖住等,这样可以让宝宝尽情去探索。而不是说,整天跟在孩子后面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要为了大人自己方便,而用这样的“规则”去压制孩子天生的探索欲望。
除此之外,破除规则与自由个性的对立关系,归根到底需要认清两个关键问题。
1.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2.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如果做到这两点,规则就不会压制孩子的天性,而父母也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说到这里,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实践操作呢?
03 尊重孩子的努力,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当孩子获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应该夸他还是聪明还是努力呢?夸孩子聪明,担忧孩子会骄傲自满减少努力,夸孩子努力却也是在否认孩子的天赋。
如何正确的称赞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里的难题,因为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方式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对自己的评价。
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样夸到点子上。赞扬不是无条件地夸孩子,真正的赏识教育是认清孩子的优缺点,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对他们产生持续的影响,而且通过我们的评价方式,让孩子逐步学会恰当地评价自己。
我们称赞孩子的目的应该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例如“你为了准备比赛花了很多时间”,“你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查了很多资料。”
称赞孩子实现结果途中的努力,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孩子关注能力的发展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目标实现,他们还会付出同等努力继续;如果目标没有实现,他们也可以审视整个过程,找到原因,下次改进。
那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因呢?很显然,具体而真诚是激发孩子内部动机的基础。具体的称赞是父母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
04 人生不是比赛,拒绝不必要的比较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陷于“比比比”的困局中,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其实,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陈老师讲的,人生不是比赛,不需要时时刻刻把孩子放在跑道上和别人比,有些比较根本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更科学地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评估,正确的评价力量是“对事不对人”。
从儿童心理的角度说,幼儿对自我的认知一部分来自外界,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自我评价。如果父母老师时常用“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孩子”做比较,那么孩子可能会觉得迷茫,认不清自己。
在书中,陈老师也举了一个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比如有的孩子穿衣服速度慢、有的孩子吃饭慢,那为此我们有必要去催促孩子“快一点”吗?其实,本质上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穿衣服是为了保暖,这样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注重了事物本身,注重了过程,慢慢养成好的习惯,这样事情也会越来越顺利。
这点也是让我感触颇深,我们很容易注重成绩,忽视了事物本身的沟通。在我们家孩子上小班的时候,每次上学都磨磨蹭蹭,极不情愿。刚开始,我总拿早早去了幼儿园的小朋友的例子去激励我们家孩子,发现效果非常一般。直到我和孩子非常认真地沟通了准时上学的重要性,孩子迟到现象明显减少了许多了。
那么在有比赛、无法避免的竞争的时候,我们有该如何引导孩子看待输赢呢?陈老师提到,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激励,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其中学会与他人的合作。这种品格在运动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我们会发现教练对孩子们的比赛行为很重视,这样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做一个“有风度的赢家和输家”,孩子们也会以“我的能力是什么,我能做到什么,我还有提高空间吗”来评价自己。
在这里,3个TIPS送给各位父母:
*本文章部分内容来自《养育的选择》。
(约访投稿:WX-ID:newmedia007)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